前来拜佛、瞻仰灵童的各色花帐篷如山花烂漫铺展开去,能耀花眼珠。官员的、各部落头人的、富豪人家的,无不是花帐篷,上面绣有云纹、水纹、吉祥纹的图案,有的还在帐门两侧绣有狮子、老虎。显得威风凛凛,虎虎生气。
小时候的印象,至今刻骨铭心,也让我大开眼界,对世界建筑艺术有了新的理解、新的剖析。在大学给民族艺术硕士生上《艺术学概论》时,讲到实用艺术有意拓展教材,增添了藏族帐篷一课,弥补了艺术五大门类中实用艺术之帐篷建筑艺术之部分,增补了世界建筑的这一空白,为建筑艺术长廓增添了一道风情线。
我也享受过大型花帐篷温情的抚爱。那是村落一年一度的“香浪节”,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是我所在的上塔哇村子的插箭祭祀保护神阿尼华鲁的良辰吉日。插箭完毕,全村老少都要在插箭垛对面花草丰茂的万格湾里扎有部落大型花帐篷里集会,欢度香浪节,每个成年男人都公平地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席位是按传统的老少年龄来就坐,不讲究官位和穷富,他是部落结盟地缘社会的礼仪产物,凡是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人都有入席资格,“人皆平等”的佛教理念得到实实在在的贯彻。头顶的大屋面式彩色帐篷,能容纳数百人的集会,四周都绣有各色吉祥图案,似温静的湖泊,如茵绿的芳草、又像荡漾的水纹,投下祥和、惬意、升平、和谐的气息。大帐篷是用全村公基金中开支缝制的,专门用于全村大规模吉庆节日集会。坐在帐中,吃着佳肴美食,观赏老少唱歌欢舞,帐外蓝天白云,明媚阳光下,摔跤、大象拔河、赛马、狩猎等文体娱乐活动,浑身筋骨像被青稞酒泡酥,被满山鲜花薰软,简直在梦境里,又像在高贵的宫殿里,在花团锦簇的原野上,身子轻飘飘地升到了空中,在祥云里飘荡,说不尽的惬意、开心、愉悦、陶醉。
拉卜楞地区创制的花帐篷样式五花八门,绚丽多姿,令人眼花缭乱。据不完全统计,有佛宫佛殿经堂型、官帐型、部落头人型,普通民众型,休闲避暑型、浏览风光型等等,既有实用性,更多的是观赏性,是为了休闲娱乐、避暑乘凉用的,是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美景,陶冶情操,愉悦心灵而刻意缝制的。当然,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难以采购、缝制花帐篷的。上述帐型,又称屋式帐、马脊式帐(活佛帐)、灶帐、休闲帐、图案帐、加层帐等十多种,比土木建筑样式要多得多,也美观华丽得多。宗教人物和宗教活动场所的花帐篷,大都绣有宗教色彩浓重的吉祥八宝和十相自在等造型,色彩艳丽鲜明,图案华贵精细,其帐檐流苏都是代表天地、火焰、江河等的红蓝黄绿白五色彩绸按顺序缀连,在微风吹拂下如涟漪起伏,表示世间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转动变化。
普通农牧民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帐篷基本是用黑牦牛毛捻线缝制的帐篷,但大多数人家方便起见,都备有马鞍型,汉文人字型的白帐篷,叫作:“达嘎玛”,即马鞍型帐篷。富裕一些的人家,还另有六角或八角彩帐。这两种帐篷,皆为白色布料制成,前者能住一至二人,因其小而轻便,外出时临时使用很方便。用时以一根帐杆,两根木柱撑起,外面再用几根帐绳扯直,钉橛固定起来既可。彩帐是专供集会时用的一种帐篷,其帐坡、帐檐及帐壁各个部位的连接处均为黑布或蓝布压边,而且,每面帐坡和帐壁上还镶有黑色或蓝色寿字纹,万字纹,吉祥结等图案,有的还在帐檐处挂一圈彩色穗子,在帐檐下方用彩绸装饰出彩虹般的条纹,把一顶帐房装饰得五颜六色,花枝招展。这种彩帐,除主要在集会时使用外,还以避暑纳凉为主,在碧绿的草滩上,彩帐分外醒目,远远看去,就像公园里的彩亭一般。
可移动的帐篷还有“格尔”帐,它是白布帐房,用单层或双层棉布缝制,形状是屋脊式,大的“格尔”帐能容纳数百人,多系行政官员、活佛或大户人家集会、朝佛、举行佛事活动时使用。大活佛、大官员出外朝佛或讲经时用的“格尔”帐,上面绣嵌有狮子额头作标志,称“桑托玛”(意思有狮子标志的帐篷),顶部及四周饰有以黑、蓝布制作的云纹等象征吉祥的图案,有的还围有一圈布帷,以示主人的威严。
拉卜楞地区的花帐篷制作手艺在全藏区有名,慕名求购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在各地蓬勃兴起,花帐篷成了藏文化艺术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也是各旅游景点招牌性的基础设施,需求剧增,都想购置具有代表性、最鲜丽华美的花帐篷来迎接各地客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是甘南州文化局主持工作者之一,负责举办了甘南州第一届藏戏调演会,并会同州体委一起举办了甘南州民族体育运动会,地点就在桑科草原上,那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民族文化传统的呼声高涨,群情沸腾,人心振奋,各村落、各乡镇、各单位都积极主动缝制花帐篷。他们聘请最好的传统艺匠,选择最美的图案,购买质地最好的材质,按传统样式揉合自己的审美需求缝制花帐篷,桑科草原刹间成了花帐篷的海洋,我还请来了甘肃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老同学闵有德前来拍摄专题片,向省内、全国、国外发送播出。
这一下,等于打了广告,拉卜楞花帐篷有了名气,青海、四川、西藏各地慕名前来采购定货,拉卜楞花帐篷走向了全藏区。
很难说花帐篷源于拉卜楞,但拉卜楞的花帐篷制作肯定源远流长,作为享乐的奢侈品,她来自上层,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吐蕃帝国大军就活跃于桑曲河沿岸,大元帅的官帐必定豪华无比,在当地有所传扬。后来的一世嘉木样及随从又来自拉萨,他们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花帐篷有着特别的感觉,把卫藏的帐篷文化带到了拉卜楞,并有所创新,寺院在法苑、辩经、放假避署之际,支起花帐篷,享受自然,也就扩大到民间,花帐篷成为拉卜楞僧俗的风尚,这应该是源与流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拉卜楞对藏式花帐篷文化遗产,情有独钟,精心精力开发保护的最好,培育的最艳丽硕大,使拉卜楞帐篷这一传统游牧居宅提升到艺术品位上,作为独特品牌开掘研发,从单一的物质文化形态提升到精神文化形态,这不啻是一次飞跃,一次蜕变,一次创新,对世界建筑艺术的一大贡献。
为什么拉卜楞能革新出如此多姿多样的民族工艺品?从我的思考研究看来,主要有这几种因素:一是拉卜楞藏文化传统历久弥坚,积淀雄厚,土壤肥沃,创新活力蓬勃,人们有着较高的审美品位,能敏锐地捕捉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之中,提升生活质量;二是拉卜楞寺创建三百年,人才济济,创新气息浓厚,藏学府的文化品位,使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一般,对天人合一,享受大自然有着自觉的探索实践;三是拉卜楞区域富庶、商贸发达,积累的财富推动和保障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革新,而最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有消费,就有生产。心灵手巧,又会捕捉商机的拉卜楞艺匠们,顺势造势把花帐篷生产变成了拳头产品,形成了产业、附近村落涌现出大批艺匠,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拓展、扩大产业规模,做工精细,花纹图案富丽堂皇;四是拉卜楞寺僧俗热爱生活,乐天豪放,创造了很多娱乐性节日,为花帐篷生产消费搭建了广阔平台……,正是有了以上因素,拉卜楞花帐篷才成了当地独树一帜的建筑造型艺术奇葩。

尕藏才旦,藏族,青海省同仁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甘南州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甘肃省文联。著有长篇小说《红色土司》《首席金座活佛》《入驻拉卜楞》《唃厮啰传》《凉州会谈》,中短篇小说集《半阴半阳回旋曲》,长诗集《益西单玛》等文学集、学术专著13部,编著有《当代藏族短篇小说选》《甘肃藏区纪行》《藏族民歌集》《藏族情歌选》等典籍,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30余项。